羽扇纶巾形象本是周瑜的,这个是如何被诸葛亮偷走的呢
- 游戏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5-09 14:23:28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年,至今依然在各种读物中出现,可见其水平之高,受欢迎程度之广。
关于这首词,有不少争论,今天就来聊一聊其中一个争论。
早些年,当《三国演义》被排成影视剧的时候,主角诸葛亮总是手持一柄白色羽毛制成的扇子,谈笑间舌战群儒、打败敌人,于是这“羽扇纶巾”就成了诸葛亮的标准服饰,各种三国人物像上面的诸葛亮都必备一把羽扇,再配上那飘逸的宽袍大袖,以显示诸葛亮那神鬼莫测的神态。
而有一些人就对这个“羽扇纶巾”到底属于谁开始争论起来,有人认为“羽扇纶巾”是周瑜的装束,他们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苏轼的这首《念奴娇》,里面写的正是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话说服装本来是为了御寒遮丑,但是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服装就有了另外的含义,比如金光闪闪的服装就意味着有钱,粗布衣服就意味着贫困等等,
在等级制度比较严重的社会,服装甚至意味着地位。比如古代皇帝的服装,那绝对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如果别人穿了皇帝的‘龙袍’,那就是大不敬,要造反;而大臣们的服饰,历朝历代也都有不同的规定,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明清两代的‘衣冠禽兽’样式;又比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虽然身为用功,还要身穿长袍,以表示自己是个‘读书人’。
服饰的差别,其实说到底还是不同社会角色的差别。而诸葛亮和周瑜都算是三国时期的士族,而士族不止是一个社会名称,也算是一种职业,这种职业的工作内容就是当官。
有人可能对士族也是一种职业有疑问,其实在孟子那里已经举过例子。
《孟子·滕文公下》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
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絮,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出疆必载质,何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孟子把士人当官,比作农夫种地,已经明确指出了士人的职业特征,并且说士人为了当官,还要随身携带工作的工具,即“出疆必载质”。
既然士族是一种职业,当然也就有了‘职业装’,即使在当官之前,士族的服饰也跟农夫不一样。《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可见当官之前的诸葛亮,确实是一名士人,加上当时算是隐居,可以说是一名隐士。
三国时期的隐士什么装束呢?可以参考与之相近的魏晋时代,魏晋风流的隐士们流行的“褒衣博带”,也就是“着宽袍,系阔带”,还有着巾子、穿宽衣,执麈尾、蹬木屐,以此表现他们的风流儒雅。可以推想,作为隐士时期的诸葛亮,大概率也会这样穿,这样也好“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这样的装束,与“羽扇纶巾”相差的,仅仅只是把手里的麈尾换成了羽扇。
而周瑜,《三国志》记载,“瑜长壮有姿貌”,也是一个大帅哥,只不过没有记载他是否‘抱膝长啸’,不过他估计也穿过“褒衣博带”这样的士人服装。
其实苏轼写周瑜“羽扇纶巾”,后面加了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显然描写的是赤壁之战时期的周瑜,是想要表现周瑜作为“儒将”的风度,然而这一点,与《三国志》记载有点不太符合。
《三国志》记载赤壁之战不久,周瑜和曹仁作战,“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於瑜。瑜用吕蒙计,留凌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宁围既解,乃渡屯北岸,克期大战。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
周瑜在作战中,亲自骑马冲锋,被弓箭射中,这显然是一员猛将,战将,与“儒将”运筹帷幄,安坐大营的形象明显不一样,这个时候周瑜显然不能“羽扇纶巾”,而必须“身着甲胄”,盔明甲亮。
而诸葛亮与周瑜不一样,从来没有看过诸葛亮骑马冲锋陷阵,他显然不需要“身着甲胄”,倒是可以一直保持“羽扇纶巾”的装束。
所以说,作为士人的诸葛亮和周瑜,可能都穿过当时士族的“职业装”,也就是“褒衣博带”的装束,此时他们都能符合苏轼所说“羽扇纶巾”的形象;而到了后来,由于官职的不同,周瑜不可能维持“羽扇纶巾”的装束,而诸葛亮却一直有机会“羽扇纶巾”,因此诸葛亮比周瑜更适合为“羽扇纶巾”代言,这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