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信息 > 正文

启用新感光元件、大光圈镜头与光圈环设计, Panasonic LX7 动手玩

启用新感光元件、大光圈镜头与光圈环设计, Panasonic LX7 动手玩-第1张-游戏信息-龙启网

Panasonic 经典机种 LX 也在最近迎接了一次规模不小的改版,由于外观基本设计仍承袭先前的风格,乍看之下似乎没有太明显的变化,但实际上 LX7 这次的变更幅度相当的大,不仅尺寸有些微的调整,操作设计加入新的元素,镜头更是从原本最大光圈 2.0 进化到 1.4 最大光圈,已经不单纯是狗尾续貂的产品了。

至于 LX7 到底改了什么?用起来如何?跳转继续

一收到 Panasonic 提供的 LX7 ,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不熟悉感,然而跟 Yeager 借了他的 LX5 ,终于之到原因在哪了,因为 LX7 的尺寸比起 LX5 整整大了一号,而且正面的镜头也大了一整圈,加上电池重量多了近 30 克,机背相较 LX5 也多了一颗按键,内建闪灯设计则与 LX5 一样为垂直弹出式,无法进行跳灯的动作。

LX7 镜头外圈除了原本的照片比例以及对焦模式之外,最前端的一圈也有玄机;不同于一般随身机给与多功能电子转环, LX7 的这一圈反而是光圈控制环,而且手感并非无段控制,而是物理式控制,转到哪个位置光圈就固定是多少,不像无段式由于缺乏手感会转过头或是不小心转到光圈设定而不自知。

机背多了一颗 ND 与手动对焦的二合一按键,压下去之后就可以启用 ND 滤镜,在手动对焦模式下,这颗小拨杆则是负责选择对焦的焦段。一般来说,这类随身机的手动对焦多半由镜头外圈的多功能转环充当,或是由按下一颗按键后,由转盘或是十字键调整, LX7 的设计则能让习惯使用手动决定焦点的使用者省却切换,但也让整个机背的按键看起来又更复杂了一些。

至于 ND 滤镜则让不方便扩充套筒以及保护镜的 LX7 有更多的拍照弹性,所谓的 ND 滤镜也就是俗称的减光镜,能够让减少像机的近光量,进而延长拍摄的快门速度。应用方面,能够在强光下透过 ND 滤镜以大光圈拍摄浅景深,又不至于照片过曝;或是在夜间拍摄车轨时,利用 ND 滤镜延长快门速度,借此拍下更长的车轨。

在硬体方面,虽然 LX7 画素与 LX5 同为 1010 万画素,不过从原本的 1/1.63 吋 CCD 改为全新的 /1.7 吋 CMOS ,原生比例为 3:2 ,录影能力也从 LX5 的 720p 提升到 1080p ,而且搭配的机顶的内建麦克风也变成立体声设计,全新的 CMOS 元件可预期比原本的 CCD 在高 ISO 理论上表现更佳。

机背的 LCD 一样为 3 吋,但是萤幕品质由原本的 46 万画素提升到 92 万画素,但依旧不具备新颖的触控设计。机顶保持良好传统,可以扩充闪光灯以及电子观景窗,若原本就是 LX 系列的用户且已经有电子观景窗或是外接闪灯,甚至连电池都可直接沿用。

不过相较于 LX5 , LX7 硬体设计最大的亮点莫过全新设计的镜头群,舍弃沿用已久的等效 24~90mm F2.0~F3.2 设计,全新的等效 24mm~90mm F1.4~F2.3 大光圈镜头,而且也标榜启用高阶的奈米镀膜技术,全新的镜头比起过往更容易营造浅景深效果,而且望远端大光圈也有助于在 90mm 端手持拍摄的稳定性。

至于在特效方面,除了承袭多元的情境模式以及 Panasonic 引以自豪的 iA 模式外,创意控制模式也加入与 GF5 同样的深刻艺术模式,而在创意控制模式下直接按下 Menu 键就可直接更换创意控制的模式;另外在系统选单内也有内建缩时摄影的功能?,可以搭配创意控制模式使用,不过由于笔者遇到一些问题这次缩时拍下的短片档案毁损无法上传 Orz

另外 LX7 也从善如流的加入电子水平仪这项对于风景构图相当重要的功能,使用的方法依旧是对准绿线就可知道目前像机的角度是否有偏斜。

对焦点可以按照使用习惯调整方框的尺寸,如果以拍摄大景为主,方框就可以设的较大一些,至于拍摄小东西也可以把方框缩到小尺寸以便精确对焦。

跳转是以 GF5 拍摄的照片缩图,比较抱歉的是因为原始档案在公司电脑中,如果有科科想特别看哪张原图麻烦提出,笔者晚点跑完记者会或是周三把原始档传上来。

01:复古滤镜

02:高对比黑白

03:深刻艺术

04:全自动,鲜艳色彩

05:高对比黑白

06:柔和散景

07:焦点色彩

08:暗色调

09:复古褐色

10: 光圈先决搭配鲜艳色彩

11:光圈先决,鲜艳色彩, ND 滤镜 ON

12:光圈先决,鲜艳色彩

12: P 模式, ISO 3200

13: 快门先决, ND 滤镜 ON

14:P 模式,鲜艳色彩

15:鲜艳模式,广角端最大光圈 1.4 拍摄

总结:

以笔者刚接触过个人相当喜爱的 Sony RX100 后不久,马上再接触这款 LX7 其实对 LX7 是有那么一些不公平的。 LX7 背负著 LX 系列最新作的包袱,加上相近的价格带还需要与自家的 GF5 厮杀, Panasonic 必须创造一个能够不辜负 LX 之名的设计,又不至于与 GF5 太容易重叠,最后的答案就是尺码加大、功能更齐全的 LX7 。

先从笔者觉得 LX7 比较不讨喜的地方说起,感光元件大一号的 Sony RX100 的体积比起 LX7 反而更为轻巧, RX100 可以轻松的放进口袋中,但 RX100 LX7 就只能放小相机包了。对焦速度先不说 RX100 ,也与片幅大上更多的自家 GF5 有一定的落差。虽然对焦速度也是在水准之上,但也许是笔者用过 GF5 后,对同属 Panasonic 家的 LX7 有较高的期待以至于造成心里的落差感。

不过也该庆幸 LX7 并未加入触控功能,否则以 LX7 的对焦表现虽不至于过慢,但要与 GF1 GF5 一样能够随点随拍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不过 LX7 的广角 1 公分近拍功能,则是 GF5 以及 RX100 所望尘莫及的。

不过 LX7 的操作手感可说是相当棒,略厚的机身加上蒙皮,握持起来相当舒适且稳固,而双手握持时,由于镜头较为突出,左手拇指以及食指也比较不会感到局促。另外实体的光圈环虽然缺乏弹性,甚至在光圈先决以及纯手动模式外几乎为装饰品,但非无段式设计却让笔者在操作时确切的感受到一段一段切换的准确性。

另外手动对焦模式能够直接透过后方新增的按键操作,不需在另外点选特定快捷键启动使用,也是 LX7 的一项卖点。不过另一方面,笔者却也觉得 LX7 多了这这个按键以及纯光圈环,是否也让 LX7 感觉上变的有些过于复杂了?但反向思考,对于进阶使用者,就如同 Canon G 系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它能够减少进入选单就能改变设定的能力,也许 LX7 除了固守原本的票仓,也希望能透过更便利的操作性吸引新客群吧。

可扩充闪灯以及 EVF 虽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必备功能,但对一些进阶使用者,能够使用这两项选配设备对他们有相当大的加分效果。

而高 ISO 表现,透过新引擎以及新的 CMOS 元件,似乎比起 LX5 使用的 CCD 元件表现更好了一些,搭配全新的大光圈镜头,也更容易营造浅景深的效果,搭配 ND 滤镜对于进阶拍摄使用相较 LX5 更为便利,相较 LX5 也能拍出更多只有大光圈或是刻意放慢快门才能拍出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