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信息 > 正文

太上老君是谁的化身

太上老君是谁的化身-第1张-游戏信息-龙启网

1. 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有时候很多人讲究仙缘和道家有缘,从外表看这些人虽然和普通人无异,但是这些和道家有缘的人,一般在道法上比一般人更加有悟性,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

2. 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1

- “遂致报对升沉,轮回展转,受诸苦恼,无有休停”。生生死死,在烦恼之中打转,就好像一大堆骷髅头一样,在一个苦海中偶然之间冒出一个骷髅头觉醒了,说这儿原来是一个苦海,这儿原来是一场大梦,这儿原来是一场戏。但是污垢太多,自身不能出离,又被踩下去了。又在苦海之中昏昏沉沉,不日不夜,分不清。偶尔又冒出来,就这样子不停的打转,有一辈子清醒一点,有一辈子糊里糊涂的就度过去了。

- 所以一旦遭逢人身,遭遇正法一定要珍惜。下一辈子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下一辈子自己的灵性是不是充足。

- “皆由一念之差,障迷自性”。这就是道教教化的核心的东西,我们就是因为这一念之间。人和仙,仙字只不过是多一个山字,山就是清静,就是不染六尘,我们就是把不染修尘的清静心给丢了,变成了凡人,变成了这样一个假人。倘若这一念能够端正,能够起一个正信正觉,那一念之间就有可能变成一个仙人,瞬间可能出离轮回。

- 我们一般在诵经的时候,尤其是度亡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很多的飞虫。有一些现象难以言表,也不知道这是由于灯光吸引的还是什么原因,也有可能是无形中的一些众生,我们看不到,但是他一念之间顿悟了,就转化成是湿生类的众生了,变成有形众生了。

- 它如果灵性比较好,我们正在诵经,我们是愚痴的,你自己还在忏悔,是口念心不念,一个薯乱蝼蚁脊蠢在爬过,一个飞虫在飞过,窗外的一个小鸟正好飞过那个枝头,在那里停歇,大树之中,附木还有一些精灵,这些都是有灵性的,可能他们之间一念顿悟,原来我之所以沉沦是这个原因,他一下子回头,这一回头可能一下子就灵性就超生出去了。

3. 什么人与太上老君有缘2

- “三十三天天重天,白云上边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是凡人志不坚。”说到缘分,最基本的是要有一颗立志向道之心,不然就像无根之树一样,就算开满了鲜花,也终究会枯萎。道教修行的最终目标便是得道成仙,然而在修行的道路上充满了险阻,很多人由于道心不坚,最终半途而废,从而无法证得大道、飞升仙界。葛洪真人在《抱朴子》里写道:“夫求长生,修至道,诀在於志,不在於富贵也。苟非其人,则高位厚货,乃所以为重累耳。”葛真人认为,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最重要的在于一颗立志向道之心,就算有再多的金钱和高贵的地位,这些反而会成为一种修仙的累赘。

- 心存敬畏。民间有句俗语“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意思是在人头顶三尺的地方有神明在监察着世人的功过是非,做了坏事不是担心别人知道,最担心的应该是自己心里知道,每天都过得不踏实。做人要心存敬畏,对天地有敬畏,对生命有敬畏,对世间万物皆有敬畏。《西升经》写道:“我命在我,不属天地。我不视不听不知,神不出身,与道同久。”这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生命的敬畏。《道教义枢》有云:“一切含识乃至畜/生、果木石者,皆有道性也”。道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道”,即使是弱小的草木也是“道”,因此,我们也要对万物都有敬畏之心。

- 孝敬父母。有人认为修道就是要远离世俗,抛弃世间的七情六欲,这样才能得道成仙。道教却不这么认为,道经有云“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人道不修,仙道远矣!”道教的修行不是像佛教那样只注重自我“出世”修行,同时还倡导“入世”修行,除了济世度人以外,还要将忠孝作为修行之本。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内篇》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百善孝为先,世上没有不孝顺父母的道人,天上也没有不敬老爱老的神仙。如果连父母都不去孝顺,即便是修炼成仙又有什么意义呢?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太上感应篇》开篇写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灾祸和福报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自己造成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它们就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你。所以道教劝诫人们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话也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积德行善会获得无上的福报,也会惠及子孙,对于追求得道成仙的修行者来说,积德行善是得道成仙的重要途径。《太上感应篇》又云:“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积累阴德并不一定是做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日常的小善也是一种阴德。行善最重要的是要有善行之后将它付诸行动,这样才是“众善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