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信息 > 正文

佛教认为存在和不存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佛教认为存在和不存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1张-游戏信息-龙启网

存在一词,不是佛教术语,而是哲学术语。

存在相对于虚无。简单理解:凡是虚无的事物,就不能说它存在;而凡是存在的事物就不能说他虚无。这也是普通人的一般看法。

当然,以上这些知见,都是在思维的范围内做形而上的研究与论证。

如上,唯心主义哲学可以将“存在”说为:“一切能被感知的”;唯物主义则说为:“物质世界的一切事物”。

佛法中,类似的说法是“一切法”。概括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具体来讲:

五蕴包含色、受、想、行、识;

十二处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等内六处及色、声、香、味、触、法等外六处;

十八界包含眼等六根;色等六尘;根尘相触而生的六种心识(眼、耳、鼻、舌、身、意识)。

如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涵盖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包含在内。

楼主问:“佛教认为.......?”,其实不可以这样讲。因为一旦用了“认为”这个词汇,就只是某一学说的创造者及其跟随者的观点与看法了,就成了世间法、学术等等;与佛法是两回事。

佛法,是经过实际的修行与实证,宣说真相而已。不是“学说”“观点”“看法”等等。何以故?唯有佛法能令众生解脱生死故,余法皆无此能。

有了这个认识,末学就可以大略讲一下这个问题了:

佛法分为“三乘”

声闻乘经过观行,实证“一切法空”,“蕴、处、界”一切法,都不能逃过“成住坏空”的循环。因而是“虚妄不实”。声闻行者因此观行与实证,在法界之内,找不到任何一法是真实不坏,找不到任何一个“我”真实不坏(能见闻觉知的任何一个“我”,比如“色身”“思想”以及种种苦乐受,种种行为,种种分别心等等,无一不在“一切法”之内),因而能完全断除“我见”,能灭尽这个“我”而取“无余涅盘”。这就是阿罗汉。

其次,一切法的生起,是不能自己出生的,必须通过各种内外条件的成熟。这就是“因缘生灭”,这个法的显现,是因为“诸缘和合”。这个法的坏灭,是因为“因缘散坏”。因此,从一切法的生灭上观行,就会实证“缘起性空”。这样的观行与实证,也可以断除“我见”“我执”,成就缘觉菩提,取证无余涅盘。这就是辟支佛。

以上叫做“小乘”,其实都是在世间一切生灭法上的修行。

如上可知:“一切法虽然有“法相”的显现,却仅仅是“暂时有”,而实质却是生灭变易,无有真实。”。或者说:“一切法虽有成住坏空,却皆是缘起缘灭,而因缘无有真实体性,因而一切法实质上都是空”。

二乘佛法,一者说一切法空,一者说缘起性空。都没有否认一切法暂时的显现。所以,如果说:“眼前看见的某一事物是不存在的”,这样就不是佛法了,是“心理暗示”了。

大乘佛法却不在“蕴、处、界”之中,不在“成住坏空”之中,不在“缘起性空”之中。不在三界六道之中。不在意识觉知心上。不在一切凡夫经验之中。非修而得,非不修而得。若用楼主的概念来讲:“不在存在与不存在之中”。

这样的深妙胜法,却有真实的体性,不再是“虚妄不实”,不再是“空”与“有”。从来就没有出生过,未来也永不坏灭。是为“不生不灭”。能出生一切法,具有一切功德;却远离见闻觉知,永不做主。

诸法实相,种种体性,莫说凡夫不知,不可思、不可议;乃至阿罗汉、辟支佛穷尽思维也不能测度。

世间学说相比之下,无一不是戏论;种种外道相形之下,无一不是虚妄邪说。

愿一切有志学人,早证此心,通达佛法第一义,列菩萨位,悟后起修,早成佛道!

若有疑问,“且疑着”!莫失莫忘!但有成佛之愿,自有缘熟之日。何以故?“生佛不二”故;“一切众生毕竟成佛”故。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