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 雪 硬 汉,泥 妮
- 游戏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5-08 15:42:10

前言:
现在小伙伴们对“我的野蛮女友抖音”大概比较重视,大家都需要了解一些“我的野蛮女友抖音”的相关知识。那么小编在网摘上汇集了一些对于“我的野蛮女友抖音””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喜欢,各位老铁们快快来了解一下吧!大家好,
我的老公是女的。」
我太馋倪妮的身子了。
最近她出演的《流金岁月》和《拆弹专家2》都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前者美得张扬我直呼“老婆”,后者吓得我狂喊“老公”。
前不久,就在电影《拆弹专家2》首映会上。
倪妮被粉丝问到,“帅和可爱之间,你更喜欢哪一个,比如说盐和甜之间更喜欢?”
倪妮插兜答道,“我选盐吧。”
粉丝随即表示:
“好的老公,我们知道了。”
话音刚落,倪妮就羞得急忙转身。
管女明星叫老公,管男明星叫老婆。
好像在近几年,这种现象越来越高频地出现在互联网生活中。
近期的,有发微博称“想要和性转后的自己结婚”的黄子韬。
眼光放到前几年,网友疯狂追捧“姬圈天菜”,将刘亦菲、陈数、俞飞鸿等女明星叫作“老公”。
再到远古期间,周杰伦因为喜欢粉红星星和喝奶茶,被粉丝叫作“小公举”。
粉丝通过性转他们喜欢的艺人,来寻找挖掘这个人身上的反性别魅力。
这种行为,被称为“泥塑”。
「 “泥塑”
到底是什么?」
泥塑,是“逆苏”的谐音,与“正苏”相对。
“苏”一字是“玛丽苏”的简称。
“正苏”是指粉丝给自己爱豆设定的社会性别,是符合对方的生理性别的。通常表现为,称呼男明星为哥哥、弟弟、老公、儿子。
而“泥塑”则相反,通常表现为,称呼男明星为姐姐、妹妹、老婆、女儿。
一句话总结:
正苏是希望他成为我的男朋友,
逆苏是希望他成为我的老婆。
“泥塑”是以性别倒置为基础的。
泥塑粉致力于解构传统意义上对两性的刻板印象。
他们不认为男生必须要有“男生的样子”,男生也可以化妆、哭泣、撒娇、害羞。
而将男性“女性化”,则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段。
这两年,已经进入了万物皆可泥的盛况。
年轻漂亮的明星被泥塑,已属正常。
泥塑粉告诉你,吴京、成龙、施瓦辛格等硬汉代表也可以被泥。
在泥塑粉的眼里,吴京是暴力甜心。
平日里是娇俏小白兔,打架时抬腿踹人是凌冽辣妹。
成龙是野蛮女友。
即使一拳可以打死一头牛,也没法否认春丽造型的他可爱动人。
就连施瓦辛格也能成为充满母性的男妈妈。
身上的伤疤甚至可以被赋予剖腹产疤痕的解读。
女明星可以是“爷”,男明星为什么不能是“姐”?
男性一味地去坚持刻板的“男性特质”已经不再吃香。
矛盾的、融合的、反差的人性特质才更容易触发令人沉迷的人格魅力。
你对着男性偶像说一万遍“哥哥好帅”,难免落于俗套,归于油腻。
但一句“姐姐好美”,就能瞬间消解他身上的自恋感,赋予他一种被凝视的“脆弱感”。
《佳作共赏》
影后朱迪福斯特17岁时的采访中有一句话:
女演员最重要的特质是坚韧感,
而男演员最重要的特质是脆弱感。
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就是“泥塑的核心”。
「 “男妈妈”,
泥塑文化的集大成者」
泥塑文化博大精深,甚至衍生出了许多分支。
“男妈妈”就是其中之一。
就在昨天,《隐秘的角落番外篇》上线,秦昊饰演的张东升化身男狐狸精回归。
秦昊,是2020年当之无愧的“男妈妈”代言人。
剧里的张东升,像极一个“远嫁”的男人。
他放弃了老家的所有,为了妻子徐静,从遥远的北方来到了南方小城。
作为一个名校高材生,却只能在少年宫担任没有编制的奥数老师。
学生对他爱答不理,岳父岳母嫌弃他窝囊,不能带给女儿幸福。
就连给表姐生日送出的红包,也是妻子在桌下偷塞给张东升的。
张东升就像一株菟丝草,紧紧地依附着妻子徐静。
成人世界中的他是脆弱的,于是他不自禁地将自己的包容与爱投注在了孩子身上。
在麦当劳里,张东升注视普普的眼神中,不自觉流露出温情。
无法生育的他,一瞬间忘了眼前的女孩是自己的“敌人”,他轻抚普普的头,给她买下了玩具。
小小的举动,观众瞬间感受到了他蓬勃而出的母性。
弹幕齐刷刷地“妈咪”“妈咪”“妈咪”。
被称为男妈妈的男性角色,张东升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同样是2020年。
《姜子牙》上映后没多久,“姜子牙 男妈妈”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
姜子牙所展现出来的温柔与怜悯,与传统神话中所刻画的父神不同。
照顾一直与他相伴的四不像时,给哪吒擦去嘴边的油渍时……
一个母爱光芒万丈的男性,跃然荧幕。
2020年,是男妈妈井喷的年份。
《以家人之名》里三位主角的爸爸,李海潮,也位列其中。
敦厚慈祥的面庞,愿意借钱给前妻的菩萨心肠,给女儿普及生理期知识时的嗫嚅姿态……
没有单一地强调往年国产剧中的“严父”“沉默”的形象。
而是更多地去展现了,独属男妈妈的温柔细腻。
你看。
无论世界有多冰冷,“男妈妈”的胸膛永远都是温暖的。
「 美,
是没有性别的。」
泥塑文化的存在一直以来饱受争议。
“明明是男的,非要被你说成女的,恶不恶心?”是最常见的反对论调。
但在生活中,跨性别的气质杂糅,其实并不少见。
你可以看到,一个男人脆弱无助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一个女性展现她飒爽英姿的一面。
就像李诞在脱口秀大会上说的那样,“男女,不是两种性别,而是两种性格。”
只是一直以来,无论是文学作品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下意识地,将女性描述得温柔脆弱,将男性描述得阳刚勇猛。
并且,有意识地将这两种气质泾渭分明的划分开。
而“泥塑文化”就是对这种单一审美的反抗,是对这种性别刻板规训的叛逆。
它的出现,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美与性别无关。
你可以用月光、母乳、洁白的露水去形容男性;
也可以将荆棘、伤疤、有力的小腿赋予给女性。
将男性身上具有攻击性的特质,加入了传统的女性气质去中和。
让这两种气质同时完整的,在同一个人身上展露出来。
这个时候,两个性别特质相撞产生的火花,带来的冲突感与反差感,赋予了人物独特的美。
而这种美,既不独属于男性,也不独属于女性。
它只属于人。
没有人能去定义美。同样的,也没有人,能去压制多元的美的出现。
美,从来不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