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信息 > 正文

《镜宫》读后感

《镜宫》读后感-第1张-游戏信息-龙启网

百度不用找了,唯一的一篇.

《镜宫》(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是刘东的新作。刘东不是一个快手,我欣赏在这个时代沉静写作的人,他们往往对灵魂和精神更关注,对自我写作的难度有更高要求和挑战。刘东自己说这部作品前后花去他6年时间构思和搭建,其间到学校里去实地采访问卷,和中学生们座谈等等,一步步接近创作内核,接近故事和人物的外在与内心,这个过程是一点一点积累的,也是慢火炖出来的功夫。

  一个名叫南海的少年,因为好奇和冒险心理在网上偶尔步入了一个“镜宫”网站,这里有一种特殊的“交换人生”游戏,游戏的目的就是和另外一个陌生人通过镜宫签署协议互相交换自我,到约定期限再由镜宫返回自我。每个参与者必须要遵照“镜宫”的严格规则,从自我的真实到网络他者的虚幻,再从网络他者的虚幻到另一个陌生人的真实现实,这些只不过是瞬间完成,于是“镜宫”成为了一种转换人生同时也是转换故事和幻想的密码器——但请注意,这个转换却不仅仅是幻想作品中常见的“兔子洞”、“9又1/2站台”那种童话天然的隧道那么单纯,而是纠结了真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相互渗透的真实与虚拟、坦诚和诡谲的不确定性和幻象。

  从一定意义上说《镜宫》以穿越的方式、用别人的故事讲述了自己的生命历程与灵魂涤荡,在这个过程里学习了珍惜、感恩、宽恕,一系列故事和跟随“我”的历险,在最后的时刻让“我”成长在一种责任和面对自我的勇气中,完成一个少年心灵的长大成熟。这个螺旋上升的认识方式和体验,使得整个结构有一种深入和升华,阅读者跟随主人公的时候,也不仅仅是穿越了电脑的虚拟和现实,更是穿越了自我和他人的心灵之旅。因此《镜宫》虽然采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穿越方式,以网络游戏的结构来讲述一种人生的暂时交换和扮演,但这样的生命体验,这样的“进出”关系,这样与每个陌生人的相互附着的近乎残酷的真实,绝对不是单纯的网络游戏所涵盖的。

  与其说是“我”成为了“他”,还不如说是自我进入了“他者”状态,这样的状态从根本上来说既是“非我”的,又是“非他”的,因而那一系列的不同寻常对我来说甚至是惊心动魄的人生际遇和体验,就成为了不断认清和确立“我”的手段,也成为了从他者立场反观自我的途径。我扮演着他人的角色,过着他人的生活,目光却一直注视着过去的自己,更是反思着自己的生活,而勇气、善良、爱、宽容与责任等等命题,这些在少年生命成长中的关键因素,被不动声色地融化在情节中跌宕起伏。

  因此,《镜宫》是作家对虚拟和现实世界以及生命在此之间的此时彼刻的解读,是对人生更深层的尴尬、苍凉与温存的思考和表达,它讲述了每个人心里的那“生活在别处”的向往,《镜宫》力图诠释对生命的自我和他者的双重占有的可能性,这里不仅仅体现的是游戏人生,人生如梦,更是“镜宫不是谁的人生舞台,镜宫就是人生”这样的箴言。此处此岸的生活,彼时彼岸的想象,到底哪个是更接近自我的方式?真切的生命体验和虚幻的游戏方式,到底哪个是更接近认清生命的本质?

  或许,《镜宫》的契约也可以看成“21世纪的魔鬼契约”?刘东提出了自己对网络的现实和未来的忧虑,而当17世纪歌德在创造《浮士德》的时候,浮士德博士和梅菲斯特打赌的时候,不也是这样的历经各种生命遭际的幻象人生吗?谁又能说那不是真实而深刻的生命体验?不是灵魂的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和升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