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植树储蓄
- 游戏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5-08 16:23:27

在我国义务植树的历程大概与其和国的岁月同龄。然而,由于技术落后、资金较少、认识不高、动力不足、管理偏松、缺乏科学的运作机制,没有责、权、利相统一的建设规划和激励保障制度等种种原因,义务植树的成活率、有效率与统计数据相比差距较大,有近半数的适合义务植树争件的公民没有履行植树义务,违法砍伐树木、破坏生态平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为了借鉴、吸收高效的管理方式,结合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已经引向深入的新情况、新问题,笔者对“植树储蓄”’(包括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彩股票)这一新观点进行了专题研究。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植树储蓄’可谓是金融业在新时期服务经济建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社会信誉,参与国际竞争,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一种新思路、新观点;是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充分扩大就业,提高生产能力,增加物质财富,促进文化交流,更新民众观念的潜在市场。
笔者认为,如果政府和银行能把“绿色银行”的“植树储蓄”与传统银行的“储蓄存款”和现代金融资本与人力资本的调配结合起来,把新农村建设、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与“植树储蓄”结合起来,把下岗分流、待业分配、劳动致富与植树造林、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结合起来,通过货币政策的创新、调整、实施等方式,提倡在义务植树的前提下,积极开办“植树储蓄”。那么,更新就业观念,坚定+康信念,深化体制改革,防化金融风险,保持币值稳定,配置生产资源,增加社会财富,发展虚拟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突破绿色技术壁垒,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笔者认为,具体要做好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过去提出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大都从国家木材缺乏,人民需要,经济收益各方面考虑的多,把植树造林同实现农业为基础的总方针联系不够。因此,对植树造林的问题,林业部门考虑的多,其他部门也认为是林业部门专业职责,自己用不着重视。现在开办“植树储蓄”,就是要让各行各业、各个部门、乃至每个公民都能在植树造林的实践中,逐步认识植树与环境、经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认识“植树储蓄”与企业再生、个人就业、增强国力、拉动内需的内在联系;认识“植树储蓄”与金融改革、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环境改造和国际竞争的必然联系。进而使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每个公民本快形成一种强大的自愿参加“植树;储蓄”的新潮流,并通过“植树储蓄”的稳步实施不断增强全民的信用意识,提高城乡居民脱贫致富、齐奔小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对育林基地实行等级管理。“植树储蓄”能不能办成,能不能办好,关键是先配备一批思想解放,业务优良,作风严谨,敢于创新的领导班子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沟通银行、土地、林业、财政、税务、环保、科技、教育等部门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育林基地的统一规划,产权认定。所谓统一规划,不是简单的“圈地”运动,而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多种资源合理配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货币政策稳步实施,国有资本有效增值,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长远规划。
关于个人参与“植树储蓄”的土地使用权和林草所有权,经育林基地核实、认定、备案后,可以继承和有偿转让 (其权利不是林草本身,而是与其相应的存单和保单)。此外,政府还可通过利率杠杆来调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树种之间的收益,以保证植树者的权益得到相对公平的实现。
第三,科学测算,政策引导,植树储蓄坚持效益第一。“植树储蓄”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应本着草药林木同植,以树为主;经济林与用材林相间,以经济林为主;种栽与管理同步,以管理为主;政治与市场相结合,以利益驱动为主;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相匹配以实体资本为主;劳动与所得相对应,以效益为主的原则,园地制宜地搞好成本核算和利益返还,并以此为依据去维护国家、集体和植树人三者间的利益,促进西部大开发的良性循环,促进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步伐。
为了保证植树者的时效性、自觉性和自皋性,育林基地可在住宿、饮食、交通、通讯、劳动工具、业余学习、网上就读、度假休闲等方面提供积极的配套服务;对于植树者实行个人、团体会员注册管理制。国家应从升学、就业、住房、晋升、旅游、治病、养老、企业技改、转产等方面为其提供优惠待遇。
第四,注重内控,强化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作为育林基地、联办银行和承保公司都必须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严格的内控制度,并按照内控机制依法运作、合规经营,使“植树储蓄”在有关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实现利润最大化。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的分支机构和县级以上政府可根据有关规定,把好“植树储蓄”的市场准入关,日常监管关和市场退出关,把“植树储蓄”的经营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综上所述,“植树储蓄”是银行、政府、居民应共同关心、认真研究、慎重选择的生产发展方式和生活转变方式;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民众利益的同步提高,“植树储蓄”将成为我们改善生态、保护环境、扶贫攻坚、分流人口、防范风险、发展经济、参与竞争、稳定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选择,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的“安全带”。
原载《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