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信息 > 正文

安庆的韦安港汤圆资料

安庆的韦安港汤圆资料-第1张-游戏信息-龙启网

     

   2013年的“韦家巷汤圆店”店面

  现在的安庆韦家港汤圆店,地处安庆市双井街,与双井街街道交叉的健康路口附近就是传统名小吃“韦家巷汤圆”店。这家店的店面虽然没有多大,但是历史悠久达百年、一直受到安庆人的青睐,每年元宵节前几天都是居民排着长队买手工汤圆的情景。

  主要原因:

  一方面是种类繁多,肉素兼备、咸甜双全。如肉馅、芝麻馅、豆沙馅、花生馅等;肉馅香浓、汤汁尤其鲜美;芝麻馅酥脆香甜;豆沙馅丝滑爽口……

  另一方面是手工制作、新鲜优质,价格实惠。因其所制汤圆个大、糕糯、馅多,外皮糯而不粘唇、不腻心,回味悠长,博得众食客赞赏。而7、8毛钱就可以吃一个硕大的汤圆,实在是价廉物美!

   

  ★历史回顾:

  在安庆,色白如玉、味道鲜美的韦家巷汤圆是家喻户晓。可是这韦家巷到底是在哪里呢?现在知道的人却不太多了,尤其是年轻的安庆人,往往会误认为韦家巷位于现在“韦家巷汤圆店”所在的双井街附近。

   

  据《解放初期安庆市区图》所示,韦家巷具体的位置应该是现在的龙山路南段,从梓潼阁一路向南到墨子巷口这一段。再往南,就是杨家拐了。

如今,从龙门口街和龙山路交叉的三岔口一路向南,道路虽略有起伏,但总体还算宽阔平坦,两侧高楼林立,银行、学校、药房、手机商店等商家密布,繁华的景象一览无余。尤其是学校上学、放学时段,安庆一中、四中的学生云集,风华正茂的学生人群又赋予这一段街道勃勃的青春气息。

既然当初名为“巷”,可见这段道路最初的形态应该是极为狭窄的。居住在附近的王奶奶今年80多岁了,她还记得,这韦家巷之前虽然不长,但是跟周边不少的街巷一样,蜿蜒曲折,路面起伏不定,大约只有3、4米宽的样子。据史料记载,1936年,市政就开始对梓潼阁到韦家巷这一段进行改造,挖高填低,大约过了十一年后才铺上碎石子路面,这一段道路才初具雏形。

说起韦家巷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可谓是一个时代一段风情。抗战之前,韦家巷周边多古旧字画店,其中“信古斋”、“朵云轩”等等字画店吸引了众多文人、士绅的光顾。当然,古旧字画的收藏热,使得高仿古旧字画、修补古旧字画也成为了这条小街颇为热门的行当。安庆沦陷期间,韦家巷又成为了风月声色场所。60多岁的唐国平老人还记得父辈们说过:“从梓潼阁到杨家拐这一条街,那时候就是红灯区,茶馆、妓院、大烟馆都集中在这里。”那个时期,每到华灯初上,这里便是一派灯红酒绿的热闹景象,丝弦声声、脂粉流香,撩人心动。

  韦家巷集文气和风流于一身,再加上毗邻繁华的倒扒狮街,韦家巷当年虽是一条小街,也是人来人往,格外热闹,因而也吸引了不少饮食摊点的入驻。民国4年(1915年),韦家巷汤圆的创始人毕道友就挑着担子来到了这里,在窄窄的巷子口搭起了一间小小的茅棚,开了一个小店,以经营汤团和葱油饼为生,日夜营业。因为真材实料,再加上做工精细,毕道友的汤圆外观色白如雪,入口细腻,馅大卤多,味道鲜美,“韦家巷汤圆”渐渐闯出了名气。当时,与江万春水饺、萧家桥油酥饼、蒋大顺渣肉和刘大胡油饼并称为安庆地方五大名小吃。

  

  

  

  “汤圆店到我们这一辈,已经传了好几代了。虽然店的地址变换了好几处,但是名字依旧是‘韦家巷’。”如今“韦家巷”汤圆店的老板沈宏根,还保留了仅用手工制作汤圆的传统工艺。汤圆店的生意依旧红火,前两年还在西围墙街开起了第二个店面。

  

  因为汤圆店而在宜城百姓心中口耳相传的韦家巷,坦坦荡荡地融入了龙山路,早已不复当年娇俏的风流模样。如今再提起这个地名,很多人第一念头就是汤圆,一位80后的安庆朋友提及韦家巷,竟然大呼:“我一直以为‘韦家巷’是汤圆店老板的名字呢!”

民以食为天。看来,无论当年的韦家巷再如何风情万千,也依旧抵不过这一碗如玉汤圆的持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