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多孩子的工具性攻击
- 游戏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5-08 16:02:03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性。我的孩子们也不例外。老大小丫丫给我一种温柔的感觉,她似乎天生就具有较强的同理心,很少与人发生冲突。她从不主动惹麻烦。老二心心则兼具了丫丫和念念的某些性格特点,容易接受教导。老小念念的共情能力同样明显,她无法忍受心心的哭泣,也无法看到卡通人物遭受苦难,但她的占有欲和攻击性也相对较强,尤其是最近几个月,为了争夺某样东西而推搡其他孩子的情况屡见不鲜。针对念念的行为,我不得不开始寻找资料,希望能在幼儿发展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经过研究,我发现念念的这种行为被称为工具性攻击。美国心理学教授谢弗在《发展心理学》中定义攻击行为为:“任何有意伤害生物体的行为,且被伤害者会试图躲避这种行为。工具性攻击是攻击行为的一种,指的是通过伤害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工具性攻击是将攻击行为作为一种工具,以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例如,一个孩子可能为了得到另一个孩子手中的玩具,会选择推倒对方来达到目的。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各种冲突在两岁之前就已经出现,并在0至6岁期间迅速增加。4至5岁的学龄前儿童是攻击性行为的高发期,但随后会逐渐减少。
那么,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呢?
1. 工具性攻击:当孩子特别想要某样东西或想要保护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他们可能会在无意中用言语或肢体动作伤害他人。这种攻击行为通常不是孩子的根本目的,而是在玩耍过程中意外发生,既非预谋也非故意伤害他人,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争夺玩具或维护自己的权益。
a. 物品引起的工具性攻击:这种情况常见于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因为争夺同一个玩具或零食而发生争吵。
b. 地盘引起的工具性攻击:孩子的占有欲往往很强,当有其他孩子想要加入他们的游戏时,可能会引起不满,导致动手甚至受伤。
c. 权利引起的工具性攻击:孩子们可能会为了争夺“老大”或“第一”的地位而表现出强烈的竞争心理,有时会导致双方都不示弱。
2. 敌意攻击:这种行为的孩子故意给他人造成痛苦,他们的伤害性行为是有意的,旨在报复之前受到的侮辱等。敌意攻击的故意性通常比工具性攻击更强。
a. 身体攻击:通过肢体冲突对他人造成伤害。
b. 关系攻击:通过言语攻击他人,如散布谣言,破坏对方的社会地位或自尊。
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美国心理学家谢弗指出,一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在心中萌发工具性攻击行为。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孩子表达能力不足,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二是孩子在一岁时还不懂得分享,他们会认为自己被抢走了玩具。
那么,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吗?答案是否定的。谢弗在《发展心理学》中的一项研究表明,身体攻击在3至5岁期间逐渐减少。但有时我们仍会看到5岁以后的孩子频繁出现攻击性行为,并且攻击性还会不断加强。这可能是由于孩子在6岁之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家庭氛围,如果孩子周围的环境经常充满争吵,这可能会持续影响孩子,加剧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工具性攻击行为,应该如何避免和处理呢?
1. 家长应创造一个非攻击性的环境。家长首先需要理解孩子工具性攻击行为的原因,比如在玩具分配上,家长应确保玩具充足,以减少冲突。
2.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唤醒他们的利他主义。共情能力能让孩子理解他人的情绪,当孩子学会分享和合作时,攻击性行为会减少。
3. 教会孩子交友原则,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需要学会如何与朋友相处,包括合作和分享,如果真的在冲突中失误,应该学会道歉和和解。
家长在处理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时,应学会制止并教育孩子正确的方法,既不要纵容也不要过度责怪,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