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戏信息 > 正文

有一种关系 叫发小

有一种关系 叫发小-第1张-游戏信息-龙启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有一种特殊的关系正在逐渐消失,那就是“发小”。

询问你身边的年轻人和正在成长的孩子们,他们可能对“发小”的定义感到困惑。那么,什么是发小呢?

发小是指人与人之间一种特殊的称谓,通常是指父母都很熟悉,或在同一单位,孩子之间是一起长大的玩伴。

这种关系从出生开始到幼儿园一起长大,到中小学一起学习,一直到高中毕业,各自走向不同的道路。发小大多共同生活在同一环境或大院里。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小时候一起捉迷藏、玩蛐蛐、弹溜溜球,滚铁环。一起踢毽子、跳绳、玩沙包和旗子游戏等等。

对于如今已年过半百的人来说,他们见面时,大都不叫大名叫小名,甚至连发小的外号都张口就来。发小之间的特殊情感,终生难忘。

前几天,我们十几个发小约伴同游,这已经是第三年了。

与发小在一起,不仅仅是单纯的旅游,更多的是在同行同游中,同吃、同住、同聊的氛围和感觉。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能找回童年的记忆,回到纯真的年代。

回忆起小学时的某某老师,回忆起儿时难忘的记忆,总有回忆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趣事。

曾经辉煌的成绩,而我却未曾记得。听他们说起时,仿佛有点记忆。那时,我是那种最头疼上体育课的学生。记得,只要赶上体育课是下雨天,体育老师就拿着厚厚的《福尔摩斯探案集》讲给我们听,每次都听得津津乐道。

后来,上体育课时,我最关心的,就是今天有没有雨。

虽然我不喜欢体育课,但小学时,在某一届运动会上,增加了60米环绳跑。那次,我跑了第一名,首创了这个项目的记录。第二年,就有学妹打破了我的记录。

中学时,鞍马达标,我们班只有几位女生不敢跳。其中,包括我。后来,在一次次练习中,终于被老师驯服壮胆。到现在还记得,我跳过鞍马的那一瞬间。

我们这些发小,从小生活在同一大院里。从上托儿所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彼此间都见证了相互的成长。

那个年代,我们国家还未改革开放,物资匮乏,生活水平落后,购买许多东西都需要凭票。尽管这样,感觉大院里的生活还是很丰富的。有学校、有医院、有托儿所、有食堂、有百货商店、有蔬菜公司、有小市场、有俱乐部、有粮局、有洗澡堂。做衣服还有成衣局。

那时,单位时常会邀请一些剧团来演出。曲艺、歌舞、话剧、戏曲等,业余生活还挺丰富的。新电影,俱乐部都是在第一时间就放映。老电影,会定期的在大院食堂前面的广场上露天放映。

买粮食的话,就拿着粮本去粮局。有粗粮、有细粮。粗粮就是玉米、豆面之类的。哦,记得那时大米也算粗粮。细粮就是小麦、面条之类的。

小时候总闻着大院食堂的炒菜那么香,而且香味那么浓,似乎现在还记得食堂烧菜的香味。家长上班工作忙,时常,我们都是凭饭票,拿着布兜去食堂买馒头,拎着小桶去食堂打稀饭,自己家做菜,生活非常简单又方便。

相对现在来说,那时却吃的很健康、很放心。

大院里分了一区、二区、三区,应该是便于管理。我们都住在一排排平房里。家家都没有院子,一排大概十几户人家,从东头到西头一目了然。

大院以当地人居多,也不乏南方口音和北方口音。公用的水管、公用的厕所,打热水还有热水房。现在想想,还挺热闹的。

后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院里开始在后面的空地处盖起了楼房。家家陆续搬进了楼房。慢慢地,大院还是那个大院,可大院里的平房都销声匿迹,不见踪影,拔地而起的是一幢幢楼房。

尽管这样,大院依然保留下来了大院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的楼房,人与人之间似乎关起门来各过各的,对门邻居都各不相干,甚至不知道一个单元里住的,都姓甚名谁。

所以,我们在童年结下的发小之情,是今天许多孩子们体会不到的。发小之情,少了功利,多了真诚。少了拘谨,多了随意。发小之情是纯洁的,真挚的,大家在一起,没有那么多客套和世故,相互之间感觉更多的,是那种无需设置防线的踏实和随性。

所以,与发小在一起,无需伪装、无需面具,每个人都是最童真、最真实的自己。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的孩子们成为“发小”的概率将越来越少。

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改变,“发小”这个称谓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脑海。因为,如今的社会,邻居间相互串门走动的越来越少,你家送一盘饺子,我家送一碗鸡汤的更是少之又少,孩子间又怎能像我们那个年代一样,成为发小呢。

无论如何,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会忘记,世界上有这么一种关系:与你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玩耍。无论相距多远,无论你在哪里,无论多久不见,彼此都会记得,一直到老。

这种关系就是:发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