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世界最后的辉煌—白垩纪
- 游戏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5-08 11:28:20

白垩纪是恐龙统治地球最后一段时期,这段时期,地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恐龙又演化出了多个种类。可以说,这是这种巨型爬行动物最后的“辉煌岁月”了。不同于侏罗纪时期,从地质学上来说相对平静,白垩纪时期的地理见证了一次板块构造活动的复苏。白垩纪时期的大陆漂移导致了南北超大陆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持续的分离,将它们分开成为基本与现在构造相同的陆地。
恐龙栖息地的巨大变化
侏罗纪中期和晚期全球气候柔和温暖。但这不是说侏罗纪时期只有种固定的气候。就像现在一样,侏罗纪有沙漠、山脉、岛屿以及其他区域,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气候特点。虽然两极比现在要温暖,但它们还是比赤道地区要冷。
由于板块的剧烈运动,水平线高度在一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达到了最高,现在陆地的大约三分之一都被水淹没。海底扩张的加速增大了洋脊,形成了海底山脉,让海水涌向曾经是陆地的地区,造成了海平面的大幅上升。这样的海底扩张同样激发了持续的大陆分裂。中期白垩纪的绿岛效应导致极地冰帽融化,这也是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到了白垩纪末期,构造变化逐渐减慢,减小了洋脊和海底山脉的规模,形成了更深的海底盆地,覆盖在大陆上的水流也都逐渐三开。
恐龙依旧繁盛
最初阶段的白垩纪是这个时期最冷的时段,白垩纪中期是最为温暖的,晚期白垩纪的气候则介于两者之间。红杉和玉兰之类的无法适应寒冷温度的植物化石显示它们曾经生长在中期白垩纪的绿地中,证明了岛屿曾经温暧但向北的天气。现在最寒冷的地方不断地发现恐龙行动的印迹和它们的化石,包括南极、阿拉斯加和北部亚洲。
在白垩纪,恐龙自在地生活在南北极地,印证了白垩纪初期地球温度的上升。沉淀和构造的化石同样证明了白垩纪海平面的上升。地球表面白垩纪沉积岩的曝光分布广泛,已知恐龙的一半都是从白垩纪时期的岩石中发现的。
被子植物成为恐龙的食谱
早期白垩纪之前,世界上的植物多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早期,裸子植物便成了植物霸主。它们现在仍然存在,比如六百多种针叶树苏铁和银杏树等等,它们没有花或者果实。裸子植物非常的强壮结实。它们有木质果肉、厚重的树皮和枝干、针叶或蕨类植物一样的叶子十分难以咀嚼。侏罗纪时期的食草恐龙,包括蜥脚类恐龙、剑龙和甲龙,他们都进化了强大的颚、牙齿和消化系统得以消化这些植物中的营养,比如常青树、苏铁和其他坚硬的被子植物。这些动物的消化系统将咀嚼的需求最小化,运用一种在胃里发酵的过程缓慢提取营养匮乏的被子植物中的养分。
被子植物成功地在侏罗纪世界温和干早的气候中生存下来。它们依靠风将花粉传播给种子。授过粉的裸子植物种子生长缓慢,当它们完全成材,它们会像针叶树或者银杏树那样高大。缓慢的生长和高度减弱了食草动物的进食。蜥脚类恐龙通过变高来食用被子植物的树冠,也进化出了让它们得以持续进食的消化系统,从而从缺乏营养的裸子植物中获得足够养分。
由于开花植物—被子植物的崛起,裸子植物的统治在白垩纪慢慢削弱。被子植物的主要特点是一种全新的再生产生命循环,这加速了他们生长、繁殖和传播。被子植物利用花朵吸引授粉动物,比如昆虫,并且他们用果肉将种子包围,这样当果实坠落时,可以帮助种子的分散。花朵帮助授粉、果实帮助保护胚芽,使被子植物迅速扩散和生长。最久远的已知被子植物生长在早期白垩纪,大约1.45亿年前。和早期的有袋胎盘哺乳动物、长羽毛的恐龙和鸟类的化石一同在中国化石地区被发现,这种原始的早期开花植物拥有成对的花蕊和多籽的果实,虽然它可能并没有花朵。
被子植物迅速地成为恐龙最喜欢的食物。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繁殖得快很多,被子植物持续地覆盖一块可能被恐龙消耗殆尽的绿地。到了白垩纪的晚期,被子植物能够快速生长和广阔分散的能力让它们得以多样化成数以百计的种类。被子植物对恐龙进化历程的重要性是不能被低估的。
白垩纪有大量新的鸟臀目恐龙的支线的大爆发—尤其是鸭嘴龙、甲龙、角龙,它们进化出了适应咀嚼和消化更多养分的消化功能,同时包括吸收最新进化的开花植物和原本的裸子植物的营养。这段时期是恐龙最后的辉煌时期,也是恐龙最终的末日。在白垩纪这段时期,恐龙从繁盛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