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人物简介
- 游戏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5-12 14:21:38

陈思王·曹植,字子建,自幼聪颖,十岁余便能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成理,落笔成文,深受曹操宠爱。曹操曾认为他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几次欲立他为世子。然而,曹植行为放任,不守礼法,屡犯法禁,引起曹操震怒。曹丕则善矫情自饰,最终在立储斗争中胜出,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被立为世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即称帝,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变化,从贵族王子变为受限制与打击的对象。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曹植处境并未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十二年中,被多次迁封,最后封地在陈郡,于232年12月27日逝世,谥号为思,故后人称其为“陈王”或“陈思王”。
在政治上,曹植是一位悲剧人物,然而,政治上的悲剧促成了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卓越成就。曹植的诗歌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歌颂他的理想和抱负,充满乐观与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如《赠白马王彪》等,将诗人备受迫害的感情凝聚起来,痛斥小人挑拨曹丕与他们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的悼念。《七哀》则以思妇自喻,哀叹兄弟异路之情,含蓄而凄婉。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九十余首诗歌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他将《诗经》的庄雅与《楚辞》的奇谲相结合,继承汉乐府的笔力,保留了《古诗十九首》的温丽悲远,同时,他的诗歌又具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巨大。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他被推崇为文章典范,南朝大诗人谢灵运赞其“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成语“才高八斗”即源于此。王士祯曾将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可称“仙才”的三人列为曹植、李白、苏轼。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一生娶了两位妻子,前妻崔氏系名门之后,其叔父崔琰曾任曹魏尚书,后因“辞色不逊”被下狱,成为历史公认的冤案。不久,崔氏因“衣绣违制”被勒令回家并赐死,有人说她死于崔琰冤案的牵连或曹操对曹植的打击。曹植的后妻姓名不详,太和年间被封为“陈妃”,她是曹植后期生活的伴侣,活至晋代,享年八十余岁。曹植有两个儿子,长子曹苗早夭,次子曹志,被封为穆乡公,少而好学,才行出众,曹植称赞他是曹家的“保家主也”。曹植死后,曹志继位,徙封为济北王,后降为鄄城县公,任乐平太守,迁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后转博士祭酒,太康九年(288)卒,谥曰定公。曹植还有两个女儿金瓠和行女,在其著作中偶有提及,皆不满一岁即夭折。
在曹操所建的铜雀台落成时,曹植与其他文士一同登台为赋,曹植一挥而就,第一个交卷,其文《登台赋》受到曹操赞赏。曹操曾一度欲立曹植为王世子,但曹丕则嫉恨曹植,曹植未能如愿。尽管曹植并未犯下大罪,只是被人告发常喝酒骂人,将曹丕使者扣押,但并未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曹丕便想出“七步成诗”的办法,欲治罪其弟。然而,“七步诗”之妙,在刹那间脱口而出,成为曹植的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最终,曹丕继承帝位,而曹植则成为政治悲剧的牺牲品。
扩展资料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